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精) 机械工业出版社精美图片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精) 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精) 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166166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0.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享誉国际的精神分析大师拉尔夫·格林森的代表作。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构成精神分析情境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要素在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精神分析结果的,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对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 咨询和治疗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译者序一

译者序二

前言

致谢

第1章 概述

1.1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1.1.1 治疗技术的变化

1.1.2 治疗理论的变化

1.2 有关技术的基本概念

1.2.1 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1.2.2 神经症与精神分析理论

1.2.3 精神分析的泛心理等

1.2.4 精神分析技术的理论

1.3 经典精神分析技术的要素

1.3.1 素材的获得

1.3.2 分析过程

1.3.3 工作联盟

1.3.4 非分析性治疗技术

1.4 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简述

第2章 阻抗

2.1 定义

2.2 阻抗的临床表现

2.2.1 沉默

2.2.2 言不由衷

2.2.3 情感不协调

2.2.4 肢体语言

2.2.5 固定时段

2.2.6 谈论琐事

2.2.7 回避话题

2.2.8 仪式动作

2.2.9 语言晦涩

2.2.10 迟到、缺席、忘记付费

2.2.11 梦的遗忘

2.2.12 厌倦与违规

2.2.13 隐藏秘密

2.2.14 付诸行动

2.2.15 过度愉悦

2.2.16 顽固不化

2.2.17 无声的基调

2.3 历史性回顾

2.4 阻抗的理论

2.4.1 阻抗与防御

2.4.2 阻抗与退行

2.5 阻抗的分类

2.5.1 根据来源分类

2.5.2 根据固着点分类

2.5.3 根据防御类型分类

2.5.4 根据诊断分类

2.5.5 实用的分类

2.6 分析阻抗的技术

2.6.1 基本思路

2.6.2 识别

2.6.3 面质

2.6.4 澄清

2.6.5 解释

2.6.6 分析阻抗时的特殊情况

2.6.7 技术的变异

2.7 分析阻抗的技术原则

2.7.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

2.7.2 来访者中心

2.7.3 阻抗的特例

第3章 移情

3.1 定义

3.2 临床表现:一般特征

3.2.1 不合时宜

3.2.2 强烈情感

3.2.3 矛盾情绪

3.2.4 反复无常

3.2.5 顽固不化

3.3 历史回顾

3.4 理论

3.4.1 移情反应的起源和本质

3.4.2 移情性神经症

3.5 工作联盟

3.5.1 操作性定义

3.5.2 文献概述

3.5.3 工作联盟的形成

3.5.4 工作联盟的起源

3.6 病人与分析师的真实关系

3.7 移情反应的临床分类

3.7.1 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

3.7.2 以客体关系划分移情反应

3.7.3 以性心理发育期划分移情反应

3.7.4 以人格结构划分移情反应

3.7.5 把认同作为移情

3.8 移情性阻抗

3.8.1 移情性满足

3.8.2 防御性移情

3.8.3 移情泛化

3.8.4 移情性付诸行动

3.9 分析移情的技术

3.9.1 分析原则

3.9.2 发展移情

3.9.3 分析时机

3.9.4 分析移情的技术步骤

3.10 分析移情时的特殊情况

3.10.1 情感爆发和重现危机

3.10.2 周一的咨询

3.10.3 难处理的移情

3.10.4 转诊问题

3.10.5 培训中的准分析师

第4章 精神分析情境

4.1 精神分析治疗对病人的要求

4.1.1 动机

4.1.2 能力

4.1.3 人格特征

4.2 精神分析治疗对分析师的要求

4.2.1 技术要求

4.2.2 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特征

4.2.3 分析工作所需要的分析师的动机

4.3 精神分析对分析设置的要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朱晓刚(Jason Joe),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6期学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有名精神分析大师李鸣博士,并在李呜博士指导下,翻译美国有名精神分析大师GREENSON的经典著作《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一书。上海心理卫生协会成员,上海交通广播电台心理栏目嘉宾。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长期接受国内精神分析大师的案例督导与培训,同时接受法国第七大学精神分析流派LEYDENBACH老师的团体督导。擅长领域:情感、婚姻家庭;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擅长精神分析、精神动力疗法,结合存在人本主义思想,提倡“内省”能力的建设与提升,坚持把最终心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权力交给来访者的理念。

自2009年以来,累计个案咨询1000小时,精神分析课程700小时,个案督导训练200小时。

曾任某有名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经理,讲授精神分析、动力心理治疗、客体关系、情绪压力管理、TA有效沟通、团队管理和亲子教育等课程。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1章

概述

1.1 精神分析治疗的历史发展

通过回溯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历史,并且留意其中有关治疗技术与进程的主要变化,我们可以基本弄清精神分析治疗体系的一些基础的、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本节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相关著作中选出一些要点,来展现精神分析体系的发展历史与变化。其他作者对这一主题的贡献也会在本书中适时提及。

首先,我要澄清两个术语:治疗技术与治疗进程。本书中的“治疗技术”(technical procedure)是指一种手段、方法、工具,一个行为,是由治疗师或病人实施的,其目的是推动治疗进程,比如催眠、暗示、自由联想、解释等。而“治疗进程”(therapeutic process)是指病人内心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事件,指向治疗目标的连续精神力量和心理活动。这种心理进程通常由治疗技术所推动和促成,比如情绪宣泄、记忆重现、内省等。(参见E.Bibring(1954)提出的与此相似但更为全面的观点。)

精神分析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病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探索、逐步发展形成的。尽管后来弗洛伊德否认这归功于他的倾心执着,但正是他对治疗的热望与决心导致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体系的发现与创立。

弗洛伊德是位思维敏锐的临床医生,他能辨识出众多治疗技术和复杂的临床事件中不同治疗方法的孰优孰劣。弗洛伊德的另外两个天赋是他善于进行理论假设和拥有非凡的想象力。他将两者结合使用,在临床治疗技术和治疗进程之间形成理论假设。弗洛伊德所拥有的这些天赋与禀性成就了他作为精神领域的挑战者、探索者与谨慎的研究者(Jones,1953;1955)。他的勇敢与创造才能,使得他在探索人类心理奥秘时锲而不舍并且富有成效,面对失败,他也能保持应有的谦逊,及时修正自己的假设与理论。

仔细阅读弗洛伊德有关治疗与临床实践的论文,你会发现治疗技术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与变化之中。一些已有的治疗技术与治疗进程在该体系中的地位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首先对治疗技术与治疗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做一个简要描述(1914c)。

1.1.1 治疗技术的变化

1882年,弗洛伊德从布洛伊尔(Breuer)那里学习了安娜·欧(Anna 0.)的案例,1885年10月~1886年2月,他师从沙可(Charcot)学习催眠,作为精神科医生开业初始,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在当时惯用的、传统的治疗方法。他曾用大约20个月的时间尝试了电刺激、水疗、按摩推拿等疗法(Jones,1953),但对这些疗法的效果都不满意。1887年12月,他开始尝试使用催眠疗法来缓解病人的症状。

1889年治疗的埃米·冯(Emmy von N.)的案例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催眠来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他对病人进行催眠,并且命令她谈论她的每一个症状的起因。他会问“是什么曾经惊吓了你,使你呕吐,使你心烦意乱,以及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之类的问题。病人则通过回忆,出现了一系列伴随的强烈情感。在治疗结束时,弗洛伊德会暗示病人忘掉这些浮现出的令人不安与心烦的记忆。

到1892年,弗洛伊德意识到用催眠状态诱导情绪宣泄受到很多,他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放弃宣泄疗法,要么试图使病人不用在催眠状态下也可以进行情绪宣泄(Breuer and Freud,1893~1895)。他回想起伯恩海姆(Bernheim)曾经示范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暗示,也可以让病人回想起曾被遗忘的事件。弗洛伊德因此更进一步假设:病人记得引起他们病症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如何让病人记起并谈论这些事情?弗洛伊德的做法是:要求他的病人躺下,闭上眼睛,集中精神。他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在病人的前额施加压力,迫使(与病症有关的重要事件的)记忆浮现。

伊丽莎白·冯(Elisabeth von R.)的案例(1892)是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病人接近清醒的状态下使用暗示技术。到了1896年,弗洛伊德接近放弃了催眠治疗方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弗氏仍保留使用暗示疗法。不管怎样,在1896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直到1900年此书才得以出版。似乎我们有理由假设,对梦的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技巧。他从此越来越依赖于病人在无意识中产生的素材,他开始应用解释(interpretations)和重构(constraactions)的技巧触达病人被压抑的记忆。

至于自由联想技术的发现,没有确切的日期,估计在1892~1896年,最初在1889年埃米·冯的案例中初露端倪(Breuer and Freud,1893~1895),而后从催眠、暗示、面质、询问等众多技术中逐步提炼发展而来(Jones,1953)。琼斯曾描述过这一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转折:当弗洛伊德按压伊丽莎白·冯的前额并询问时,她责备他打断了她的思维。弗洛伊德谦逊地接受了这一指责,而自由联想的技术也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P1-3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精神分析临床治疗大师、“工作联盟”概念提出者拉尔夫?格林森代表作。

2.精神分析学者、教师李鸣教授翻译作序。

3.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经典、国外多所高校心理治疗教材、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推荐教材。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578+)
  • 章节完整(437+)
  • 好评多(137+)
  • 经典(497+)
  • 体验满分(112+)
  • 情节曲折(426+)
  • 强烈推荐(678+)
  • 值得购买(229+)
  • 盗版少(675+)
  • 字体合适(175+)
  • 书籍多(398+)
  • 简单(341+)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师***怡: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利***巧: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 网友 后***之: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冷***洁: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