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精美图片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14798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9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4.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对企业为重要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往往既无法进行传授,也无法进行转移。隐性知识由于其难以言传、与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知识的共享和转移的困难,需要知识所有者亲自参与整个知识过程。而团队是可以为成员提供隐性知识共享、创新和积累的一种好形式。社会网络由联结行动者或节点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是主体获取信息、资源、社会支持以识别与利用机会的结构。《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探讨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问题。


书籍目录:

章 导论

一 问题的引出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文献检索

二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三 社会网络视角下团队知识管理

第三章 概念阐释

一 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

二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基本理论模型

二 研究假设

第五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量表设计

一 研究样本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结果

第六章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第七章 定量分析

一 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 相关分析

四 回归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果

二 研究结果分析

三 研究结果启示

四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一: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访谈问卷

附录二: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调查问卷(项目负责人)

附录三: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调查问卷(项目成员)


作者介绍:

王连娟,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2009年1月-2010年1月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春田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 近十年,作者一直关注于该主题,在该领域的研究发表CSSCI检索论文9篇,EI检索论文3篇,其他论文近十篇,其中有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作者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从事知识管理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在知识管理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和教学的知识,且已发表著作两部,编著两部,有一定的著作写作经验。

 

田烈旭,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出版、出版创意。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与社会网理论发展相得益彰的是研究组织和期刊的迅速发展。1978年社会网络分析国际网络(INSNA)宣告成立,为研究者提供广泛交流平台。同年,该组织创办的《Connections》与Freeman创办的《SocialNetworks》两种国际刊物巩固了社会网络的学术地位,使社会网络研究成为社会学中具有影响力的领域。

  (二)社会网络相关概念及核心理论

  威尔曼(Well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斯科特(Scott,2000)则定义社会网络为一群人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网络关系,而齐达夫和蔡(Kilduff&Tsai,2003)指出由许多节点及节点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称为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主要理论包括联结强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构洞理论。

  联结强度理论。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1974、1982)对社会网络分析有着重要和十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弱联结优势”理论中,行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可以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在强联结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连接较为紧密,关系联系频率较高,质量较好,在这种关系下,高质量的信息传递较为容易。而弱联结与强联结相反,但是弱联结在已形成的平衡稳固的关系中更可能得到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弱联结优势”理论刺激了市场经济中求职过程的研究,他认为个人通过自身网络寻找工作时,由于弱联结能够提供超越自身社会圈的非冗余资源与信息,比强联结更能有效地帮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后,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又提出了“嵌入性”理论,认为发生经济行为的双方必须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强调“信任”在社会网络中的重要性,隐含强联结的重要性。而奎克哈特(Krackhardt,1992)也提出“强联结优势”理论,分析情感网络如何带来非正式的潜在力量,进而影响组织成员行为,如离职、满意度、团队合作等。

  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发现,社会成员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的资源与权利有所不同,并首次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林(Lin,1982、1990)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源是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纳哈皮特和戈沙(Nahapiet&Ghoshal,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个人以及社会组织单位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只有通过这些关系网络的获得,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资本,并把社会资本本分为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

  结构洞理论。美国学者伯特(Burt,1992)提出“结构洞”的观点,在他的观点中,行动者有两种可能性,其中之一是行动者和其他每一个行动者都联系,由这些行动者组成的网络就是没有间断的,这样的网络是完整而没有空隙的。这样的网络通常存在于规模较小的团体中。观点之二是一些行动者只与部分行动者有联系,从而使网络形成有间断的部分,称为“结构洞”。弱联结并不是“桥”的前提条件,不相联结的个体有着不冗余的资源和不同的网络位置才是“桥”的关键,也就是说,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占据交换资源的重要位置。从某意义上而言,这种结构洞理论是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联结强弱理论的一种深化。伯特(Burt)的结构洞理论解决了就业市场中的部分问题。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91+)
  • 引人入胜(260+)
  • 体验差(105+)
  • azw3(107+)
  • 购买多(392+)
  • 书籍完整(512+)
  • 值得购买(365+)
  • 傻瓜式服务(596+)
  • 强烈推荐(367+)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薛***玉: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隗***杉: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冉***兮: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