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精美图片
》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119259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8.9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提升党员干部用哲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解释框架)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独到且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如协举辩证法、“一主二基”思维范式、社会层级结构论、“动力、平衡、治理”三机制论、发展代价论、中国道路本源意义论、治国理政哲学智慧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论等。这些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旨在帮助读者深化对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并对分析解释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书籍目录:

 

章  协举辩证法

 

以“协举”分析框架解释事物和对象

一、协举辩证法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 003

二、协举辩证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 007

三、协举辩证法的实践形态 / 013

 

第二章  “一主二基”思维范式论

 

以“协和共生”分析框架解释事物和对象

一、新的世界图景要求确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018

二、现有辩证思维的局限及其扬弃 / 022

三、“一主二基”思维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 025

四、“一主二基”思维方式存在的合法性与解释力 / 032

 

第三章  实践生成论

 

以“实践生成”分析框架解释马克思哲学

一、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 040

二、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证明 / 042

 

第四章  人的本质四维论

 

以“需要—能力—关系—个性”分析框架解释人的本质

一、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 059

二、人的存在基本特征 / 068

三、人的本质内容 / 075

 

第五章  社会层级结构论

 

以“社会层级结构”分析框架解释中国传统社会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路径选择 / 104

二、“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之政治哲学追问 / 110

三、建构当代中国政治的合理秩序 / 118

 

第六章  发展代价论

 

以“发展代价关系”分析框架解释历史发展规律

一、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代价及其反应 / 132

二、正确看待代价问题的方法论 / 133

三、代价的实质、根源及发展的本质关系 / 135

四、树立正确的代价观,把代价限制在小限度 / 142

 

第七章  “动力、平衡、治理”三机制论

 

以“三机制”分析框架解释社会发展规律

一、动力、平衡、治理是存在于任何对象中的三种根本机制 / 147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的内涵、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151

三、动力、平衡、治理三种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框架 / 153

 

第八章  中国道路本源意义论

 

以“五定”分析框架解释中国道路

一、“道路”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 / 162

二、运用“五定”总体框架揭示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生成机制 / 166

三、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 / 175

 

第九章  治国理政哲学智慧论

 

以“哲学智慧”解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一、从指导思想看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 / 201

二、从基本思路看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 / 205

三、从方法论看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统一 / 208

四、从治理机制看治国理政的智慧:坚持“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相统一 / 213

五、从发展方略看治国理政的智慧: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相统一 / 215

六、从推动力量看治国理政的智慧:坚持“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相统一 / 218

 

第十章  五维逻辑论

 

以“五维逻辑”分析框架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一、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 / 222

二、直面问题的结构分析方法 / 228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 231

 

第十一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五维规定论

 

以“五维规定”分析框架定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学理视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 247

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样本” / 258

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 276

 

第十二章  哲学基础论

 

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分析框架解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根本上面对的是“哲学问题”,具有作出原创性哲学贡献的前提 / 292

二、解决哲学意义上的问题形成了新的“哲学范式”,在哲学范式(哲学观)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294

三、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总体性的“辩证哲学”,在辩证法史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299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蕴含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要求确立新的“哲学思维”,这种思维具有基础性,在哲学思维方式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301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蕴含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在哲学智慧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303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彰显人民至上的“哲学理念”,它由物本逻辑走向民本逻辑,在哲学理念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306

 

后  记 / 309


作者介绍:

韩庆祥,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黄楠森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也是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讲“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坚持研究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主要的是从学术分析框架研究哲学,视角和维度颇为独到。

    虞海波,浙江海宁人,法学博士。现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道路探寻史研究。获2022年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总决赛一等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一等奖。近年来,在《江海学刊》《学习与探索》《党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多篇文章被“学习强国”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中央高校科研业务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治国理政哲学智慧论

——以“哲学智慧”解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理论界有责任去总结中国共产党如何走过百年历程,积累了哪些经验。总结经验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特质。毛泽东曾经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总结经验,既是对“过去”一种有价值的纪念,也是对“现在”一个有启示的提醒,还可以昭示我们的“未来”走得更好。总结百年大党走过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不少专家学者为此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注重从不同角度总结百年大党的历程及其经验,比如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根本性、深刻性的总结,应是哲学总结。本章尝试性地从哲学层面总结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总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

从哲学上讲,人的思维分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从感性看我们党治国理政,老百姓能说出一些道理;比感性高一个层次的叫知性,可以从不同知识专业视角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专家学者大多从学理上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更高一个层次是理性,从理性即哲理来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可以提升出诸多哲学智慧。

 

从指导思想看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首先是指导思想中的智慧,这可概括为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思想中,核心的是哲学层面的思想精髓,它蕴含着革命斗争、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

实事求是,侧重的是历史尺度或者事实尺度,追求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性、本质性和规律性。从这个层面来提炼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当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早从认识路线、思想路线层面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实事求是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尤其是成为执政党之后,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依然是事业成败的分水岭。

新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的改革开放之初,实事求是具体体现为解放思想,这个时候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的一个内在要求。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与僵化的思想观念,破除思想障碍,才能找到认识中国国情的正确出发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解放思想,确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由此,在当时那个场景中,无论是破还是立,都需要解放思想。所以,那时的主流话语,主要是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展开的。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时期,实事求是具体化为与时俱进。在那个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发生剧变。在这样的场景中,整个世界都在产生一种疑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当时,“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样的艰难场景中,面对整个世界的疑问,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勇气,强调与时俱进,就是要跟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历史发展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时期,实事求是内在要求做到求真务实。这个“真”,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把对规律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用它来指导实践。无论求真,还是务实,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因为实事求是就是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是要做到务实。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就是要进行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二个部分在讲到实现伟大梦想的时候,提出了“四个伟大”,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a 简称“四个伟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是一个有机整体,那就意味着在理解“四个伟大”中的“某一个伟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他“三个伟大”。我们应当把“伟大斗争”放在“四个伟大”的整体框架中来理解,这叫作精准理解。我们党之所以强调“伟大斗争”,是因为伟大梦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在实现伟大梦想实践征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矛盾难题,遇到很多障碍阻力,遭遇诸多风险挑战。这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是在滚石上山、过坎闯关。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于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风险挑战就越大,就越需要以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来实现伟大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好伟大工程,也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加强和改进我们党自身的建设,就意味着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来解决我们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刀刃向内,向自身开刀,这叫勇于自我革命。革别人的命相对容易,革自己的命就相对比较难,要革自己的命,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也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个大的世界场景当中进行的,这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三个字各有深意:变,是世界力量在转移,世界格局在调整,世界权力在重构;这种转移、调整和重构可称之为“大”,是在全方位、深层次展开的;通过这种“大”的“变”,必然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格“局”。对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会百般阻止这种大变局,也会更加对中国实施多方面的围堵打压。更何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会遭遇许许多多矛盾难题、风险挑战。所以要推进伟大事业,也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总之,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实事求是注重历史尺度、事实尺度,强调从主观走向客观。从哲学上讲,还要注重从客观走向主观,注重价值尺度、价值取向、价值导向和价值评价,必须从价值维度提炼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的哲学精髓。这个精髓,就是人民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初心。初心好比人的基因,基因不得更改,初心方得始终。正因为如此,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那一天起到今天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这个初心来表达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讲人民答应不答应、欢迎不欢迎是评价标准,江泽民讲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讲以人为本,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要树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意味着:要读懂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读懂中国人民,只有读懂中国人民,才能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讲得多的是人民,每当关键时刻,强调多的也是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刻刻强调突出人民,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人民作为我们党依靠力量的源泉,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位置,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以从价值维度看,人民中心是党的指导思想中的一个精髓。

实事求是也好、人民中心也好,二者的统一可谓哲学上真正的“知”。知是前提、是基础,其归宿和目的就是“行”。所以,这个指导思想里的精髓必须有实践维度,从实践维度来提炼,那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贯穿我们党指导思想中的一条红线。毛泽东《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讲的就是知行合一。我们知道,《实践论》《矛盾论》在毛泽东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这种知行合一,在邓小平那里就更加鲜明了。邓小平特别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干、注重实力、注重实效。他认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江泽民所强调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实事求是,也体现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时”意味着“知”,即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升我们的认识,而与时俱进的“进”意味着“行”,“与时”可谓知,“俱进”可谓行。胡锦涛所讲的求真务实同样如此,“求真”可谓知,“务实”可谓行,也体现了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讲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有大量论述。他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行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钉钉子,等等,这些都是关于知行合一鲜明的话语表述。

所以从指导思想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一个严密整体。中国共产党就是基于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来治国理政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个哲学智慧。

 

二、从基本思路看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 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

 

从基本思路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可把它概括前面已经涉及的“定位、定标、定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从哲学上首先要搞清楚“我在哪里”。搞清楚“我在哪里”,就是把握历史坐标和坐标点,亦即历史方位,这就是“定位”。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儿,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把“定位”搞清楚之后,接下来的逻辑,就要进一步确定“走向何方”,从治国理政基本思路来讲,这就是“定标”,即确定所实现的奋斗目标、所完成的历史任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把战略目标确定之后,逻辑上就必然进一步去思考第三个问题,即“走法如何”,即寻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方略,这叫作“定法”。所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在基本思路上,就是要搞清楚“定位、定标、定法”。这“三定”,无论在邓小平还是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都鲜明地彰显出来了。

先看看邓小平。邓小平为什么在他那个时候强调解放思想?主要是为了打破僵化的思想观念,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进而确立一种重新认识中国国情的一个正确出发点,也叫哲学上的认识路线,这就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核心的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当时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贡献的政治判断,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依然处在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就是“定位”。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其中的“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说,这个重大的政治论断,对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立论基础的意义。邓小平理论中的所有理论,都与这个定位有关。

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提出什么样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属于“定标”,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定法”。从邓小平理论中,可找到三句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市场经济是中性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坚持改革开放。这三句话属于“定法”。所以这个“三定”的基本思路在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中,体现得非常清晰。

再看看习近平。其典型样本,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可按照“三定”基本思路来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个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方位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其中所提出的这样一个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实际上就是“定位”。

为了理解和把握这个历史方位,个部分主要讲了三个内容:个内容是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由何而来,这就是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三大根据,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转化;第二个内容是回答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党的十九大报告个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就回答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 第三个内容是新时代将走向何方,即所讲的五个“是”。由何而来、从何出发、走向何方,实际上讲的就是历史方位,这是“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定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其历史使命、历史任务、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伟大梦想,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的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以及后面那些部分,是从“定法”角度来回答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且分别是从道、术、行来讲的,其中第三个部分的核心,实际上是从“道”来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第四个部分是从“术”即战略安排上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个战略安排,就是对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三年作出的战略安排。这三十三年可以划分为一个小的三年、一个大的三十年。一个小的三年,就是从2018年到2020年,叫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不能决胜,关键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坚战:防范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还有一个大的三十年,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大的三十年分两步走: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五个部分及其以后,是从各个领域“行”即实践行动的具体举措,来讲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体现了“定位、定标、定法”:“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从现在起”是定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定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是定法。所以这个“三定”,是从治国理政基本思路上,来讲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问题导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

本书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哲学分析框架,如协举辩证法、实践生成论等。通过阐述这些框架,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道路等重要议题。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深化哲学研究,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生动阐释新思想的哲学底蕴,内容丰富,角度多元,富有思想性

本书基于分析框架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应用。涵盖丰富的内容,多元化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哲学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关键的方法论意义。

3.紧密结合实际,提升党员干部用哲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书立足实际,结合实践案例和理论探讨,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诠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方面的科学性,揭示现代哲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党员干部提高哲学思维能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哲学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提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前言

我们党的领导人历来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治国理政。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从以毛泽东到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重视哲学,历来强调要学哲学、用哲学。毛泽东一生酷爱哲学,他不仅在延安的李家窑写出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而且在延安时期他还曾三次与陈云谈学哲学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还说我们干部队伍中不少人不大懂得哲学,很有必要从思想方法上提高一步。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陈云重视哲学,强调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李瑞环结合自己的从政经验强调: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哲学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哲学就越神奇、作用就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努力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其本质功能就是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科学解释世界和有效改变世界的科学分析(解释)框架。其实,现代哲学在总体上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解释)框架,如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都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解释)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这一现实逻辑的分析(解释)框架,其分析(解释)框架的核心,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特别强调坚持系统观念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由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六个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了。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逻辑,即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谋划。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初,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使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上相对注重重点突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07年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出来,注重全面发展。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把全面发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注重全面发展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谋划,进一步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且注重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系统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党和国家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划时代的,就在于它具有转折性与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需从战略上进行系统整体设计。这就把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性战略谋划推到了历史前台,把哲学上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就是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是把系统观念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作为思想和工作方法来谈的,用哲学话语来表达,主要是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解释)框架(或方法论)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迄今为止,我国哲学界从分析(解释)框架维度研究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并不多见。本书主要从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解释框架)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协举辩证法、“一主二基”思维范式、实践生成论、人的本质四维论、社会层级结构论、发展代价论、“动力—平衡—治理”三机制论、中国道路本源意义论、治国理政哲学智慧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维逻辑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五维规定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论等具有独到性、创新性的见解,也提出了以“协举”分析框架解释事物、以“一主二基”分析框架解释对象、以“需要—能力—关系—个性”分析框架解释人的本质、以“发展代价关系”分析框架解释历史发展规律、以“三机制”分析框架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以“五定”分析框架解释中国道路、以“哲学智慧”解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五维逻辑”分析框架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五维规定”分析框架定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分析框架解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哲学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深化哲学,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创新和贡献,对分析解释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书是文集,是从过去发表的一些哲学论文中,根据“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这一主题,选择出一些相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目的是强调也可以从“分析框架”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哲学。因是从过去发表的一些哲学论文中选出,所以从一些文字表述和内容论述上就会带有“历史”“时代”的印记,敬请读者理解和谅解。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245+)
  • 差评少(349+)
  • 章节完整(102+)
  • 内涵好书(141+)
  • 二星好评(450+)
  • 无颠倒(304+)
  • 字体合适(74+)
  • 藏书馆(387+)
  • epub(386+)
  • 中评多(222+)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师***怡: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康***溪:

    强烈推荐!!!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芮***枫: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印***文: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国***舒: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饶***丽: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习***蓉:

    品相完美

  • 网友 常***翠: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喜欢"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的人也看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