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中短篇小说集(卡夫卡小说全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变形记——中短篇小说集(卡夫卡小说全集)精美图片
》变形记——中短篇小说集(卡夫卡小说全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变形记——中短篇小说集(卡夫卡小说全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5807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2.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村上春树,黑塞,马尔克斯,加缪,博尔赫斯,昆德拉倾力推荐;译届前辈、北大教授张荣昌先生研究卡夫卡数十年权威译本。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辑生前问世之作

1.观察

公路上的孩子们

揭穿一个骗子

突然去散步

决断

山地远足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

回家的路

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为男骑手们考虑

临街的窗户

想当印第安人

不幸

2.判决

3.变形记

4.在流放地

5.乡村医生

新律师

乡村医生

在剧院顶层楼座

往事一页

在法的大门前

豺狗和阿拉伯人

视察矿山

最近的村庄

—道圣旨

家长的忧虑

十一个儿子

杀兄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6.饥饿艺术家

最初的忧伤

小妇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

第二辑散落发表,未被作者本人收入

集子里的短篇小说

1.和祈祷者的谈话(已收入第三辑《一次战斗纪实》,从略)

2.和醉汉的谈话(已收入第三辑《一次战斗纪实》,从略)

3.巨大的噪声

4.骑桶人

第三辑短篇小说遗作

1.一次战斗纪实(A稿、B稿)

2.乡村婚礼筹备(A稿、B稿、C稿)

3.乡村教师(巨鼹)

4.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

5.桥

6.猎人格拉胡斯

7.中国长城建造时

8.叩击庄园大门

9.邻居

10.杂种

11.日常的困惑

12.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相

13.塞壬们的沉默

14.普罗米修斯

15.城徽

16.海神波塞冬

17.集体

18.夜

19.拒绝

20.关于法律问题

21.征兵

22.考试

23.兀鹰

24.舵手

25.陀螺

26.小寓言

27.回家

28.起程

29.代言人

30.一条狗的研究

31.夫妇

32.算了吧

33.论譬喻

34.地洞

35.副检察官

36.中国人来访

37.一个有虚荣心的年轻大学生

38.祖父的讲述

39.在阁楼上

40.遗产

41.角斗沙场

42.猎人格拉胡斯

43.红彼德

44.我的两只手

45.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附录

1.布雷齐亚观飞机

2.致父亲

3.卡夫卡生平和创作年表


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在小说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德语文坛成就最高的小说家之一,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也未受到重视,身后却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秦晖向深圳官员发表演说,宣称这座城市若要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鼓励贫民窟的发展。“大城市存在这种地区一点都不可耻。恰恰相反,深圳和其他城市都应该主动允许廉价居住地区的存在。如此一来,包括外来民工在内的低收入人群才能够待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他对深圳官员说道,“要保护这些人的权利,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在指定区域里自行搭建住宅的自由,从而让他们的生活条件获得改善……建立这些地区,大城市即可更加体贴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状态,并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他提到了一亿四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全年都不得不和他们的一亿八千万名家属因异地相隔而造成的性压抑的危险现象,并且指称深圳的市民包括官员,一方面享受着农民工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想要在城市压榨了他们宝贵的青春之后,把他们统统赶回原本的乡村。他说,当前的“乡村移民没有搭建住宅的自由,也无法享受城市的福利,中国应该中介这种自私的现象。”

……

p58

这种做法根本没有什么效果,不到一年,几乎所有的贫民窟又都得意重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北京市政府在1999年开始推行城市美化运动,拆除了两百六十平方米的都市村庄,全都是由外来移民搭建的住宅、参观、市场和商店,结果这些社区不久之后又再度出现。……那些蛮横的城市规划者虽然永远不会消失,但宏观事实毕竟无法推翻:新的人口会创造新的经济体,唯有这些人能够以由下而上而且自发性的有机方式建立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经济体才能达到最佳发展。城市都想要外来移民,而且不想沦入和深圳一样的命运,变成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一个没有人称之为家的地方。


“我希望孩子们有一天能够了解,了解我们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都不在家,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在他们学着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了解我们所做的牺牲。我相信我们可以弥补他们。我们希望为他们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他说了一句在落脚城市里被奉为圭臬的话,“我们一定要吃得了苦。”


中国这整个时代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年顶多只能见到父母一次,通常就是二月春节期间的短短几个星期。在社会方面,这种现象造成这个时代的儿童都以祖父母为认同对象,也经常形成深厚的祖孙情感,以致这些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必须面对这些代理父母的年老与死亡,年纪轻轻就失去唯一保护及爱护他们的人。这些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分隔两地,有背负着通过受教育帮助全家人摆脱贫困生活的重责大任,因此压力常常沉重得难以负荷。不仅如此,乡村也同样承受着深沉的压力。


毕斯瓦纳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发展呢?一方面,这里从原本的小农经济转变为一种高度依赖性的馈赠与崇仰经济:由英国的落脚城市汇回的钱财支持着套特殊的经济体系,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虚荣心,而不是奠基于经济上的考虑:人类学家加德纳(Katy Gardner)针对锡尔赫特的经济与社会体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发现伦敦人汇回的金钱有一部分用于兴建道路与学校、购并土地以及投注其他生产性投资,但同样多的另一部分则是用于兴建庞大的住宅华丽的店面以及从事各种炫耀性的投资,以便提升家族的地位,让留在锡尔赫特的家族成员得以享有较佳的婚姻机会,并且造就现代化与财富的可见象征。

不过在这种炫目的表象底下还有另一种较具可持续性的发展,孟加拉国学者西迪格Tasneem Siddiqui针对这些乡村的经济状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结果发现从伦敦与达卡的落脚城市所流回的金钱与知识,在乡下地区创造了消费市场(追求消费的心态与赚钱的机会原本在乡村里都不存在),也在锡尔赫特对高产量农业进行投资。这是一种由女性带头的进步发展。在循环移民的协助下,乡村妇女经常率先投资灌溉、手工业与农业营销。有些伦敦人的投资取代了政府的功能:除了数十所由移民兴建并由村民担任教职员工的英语学校之外,毕斯瓦纳还有四所专科学校,兴建及运营的经费全都来自伦敦人汇回的金钱,而且全都经营得相当不错,招生人数皆得以达到满额,原因是当地居民为了提高孩子未来获得移民资格以及与外国对象结婚的机会,所以都热衷投资于孩子的高等教育。英国的移民法规愈严格,这些学校的利润就愈高,对于新近迁居英国的孟加拉国移民也显然产生了提升文化资产的效果不过,伦敦人的其他投资,如果对当地村民较无价值,就不免在经济衰退期间画下句点。

在这种扭曲的经济体系之下,伦敦人于是得以大幅收购土地。尽管伦敦人家户在这里只占了三分之一,却拥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不过,他们自己也早已不再务农:伦敦人的亲属有...


七月十四日冲入巴士底犹狱又洗劫了市政厅的巴黎群众,几乎全是落脚城的居民。史学家路德George Rude)详细审阅逮捕记录之后指出,“烧毁围墙的那群男男女女主要都是住在首都市:郊的平民百姓”大的落脚城市当中的核换句话说,就是巴黎最核心居民,也就是那群仍未与乡村断绝关系且记录显示大部分都没有职业的居民。这些乡下移民正是所谓的无马裤汉(Sansculottes:法国大革命期间劳动阶级的激进分子,因为这些贫民不像贵族一样穿着时髦的马裤,而出现这样的称呼;)因此,法国大革命最主要就是一场落脚城市的起义。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法国大革命仍然持续是落脚城市的重大事件“在革命初期,巴黎群众推动着革命运动前进,”一名观察家指出,“其中的抗议人群中有一大部分都来自刚从乡下移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这些无马裤汉后来在1793年把雅各布宾党送上权力的宝座,也进一步强化了革命的效果;

不过,乡村移民虽是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却无从享受革命带来的果实,在往后十五年影响深远的动荡当中,革命运动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改善乡村移民的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造成反效果的措施倒是不少,例如固定面包价格),也没有改善他们聚居地区的本质及空间规划。恰恰相反的是,法国大革命却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让农民待在乡村,并且确保他们不会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


经济学家森最早意识到贫穷的根源不在于缺乏金钱、财产:才智或野心,而是欠缺“门路”一也就是成为真正的公民所需的工具或机会。这项概念在发展领域中已获得广泛沿用,但最足以证明这项概念的地方就是落脚城市。落脚城市居民改善生活的意志力最为强烈,但他们却也最欠缺门路,在经济的平滑崖壁上找不到能够抓握的凭借。如同我们先前所看到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创业以及接受教育的门路。社会一旦提供了这种门路,一个全新的阶级即可从此发展出来。民众一旦发展出有效的自我治理,拥有安全保障,也享有信贷与都市的各项便利设施,政府又对小区提供积极协助,这些门路就会自然出现。在落脚城市的居民以及许多观察家眼中,实现这些门路的另一个关键,乃是完全拥有自己所居住的土地。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小说全集》分三卷,收录了卡夫卡的所有虚构创作,《变形记》为中短篇小说全集,部分篇目不同版本并收。三部未完成长篇则收录手稿中作者删去的段落,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阅读这部作品。小说集护封采用全进口原材精工烫印,布面内封经典压制,封面元素均选自卡夫卡手绘插画,完整呈现卡夫卡的艺术风格。


媒体评论

我之所以这样强烈地坚持卡夫卡的遗产,之所以像捍卫我个人的遗产一样捍卫它,并非因为我认为去模仿不可模仿的东西(即再一次去发现卡夫卡式的东西)有什么教益,而是因为他的小说是小说彻底自主性的上佳典范(即作为诗的小说)。弗兰兹·卡夫卡通过小说的彻底自主性,就我们人类的境遇(按它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说出了任何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思考都无法向我们说出的东西。——昆德拉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W.H.奥登

是卡夫卡使我懂得了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写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椭圆。它的遥遥相隔的焦点一个是神秘主义经验(这种经验首先是对传统的经验),另一个是现代大城市人的经验。后一种经验多种多样。经验者一方面是现代公民。他们知道自己完全受制于庞大的官僚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功能由主管机关来调控,就连执行部门也摸不清这些机关的底细,更不用说受制于他们的人了。——本雅明

卡夫卡的思维异常锋利,可以轻而易举地直达人类的痛处。——  余华

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不同的阶段读卡夫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高晓松

正是对这一喜剧的书写,卡夫卡洞悉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废墟的性质(而不是真相),用保罗·蒂里希的话来说,卡夫卡通过对废墟的认知和书写承担起了全部的荒谬。——格非

【读者评论】:

卡夫卡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变形记》无疑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变形记》通篇围绕着格里高利奇异而悲惨的经历展开。线索极其简单,卡夫卡却用他无与伦比的阴郁爆发力将之丰满成了一个浸透异色的故事。 《变形记》的最大魅力当然不是情节。真正带给文章生命的,是一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罕有的概念——异化。卡夫卡作品的本质其实一直在于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就像他的三部长篇都是未尽之作一样,从来没有结局和答案,只有无尽的问题和困境。

 


前言

译本序

这卷《变形记》主要根据德国保尔•拉贝编纂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费舍尔出版社,1969年版)译出,共87则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卡夫卡在世时发表过的44篇,其余40多篇作者生前未发表的短篇作品大部分都见诸于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本”和其他笔记本,以及散文篇什中。但拉贝的这部“中短篇全集”其实并不算全,译者这次又从上述各种笔记本和散页文字中译出10余篇,以便读者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需要说明的是,《布雷齐亚观飞机》译自马克斯•布罗德所著《卡夫卡传》中的“附录”。严格地说,这是一篇游记,但它是一篇卡夫卡早期重要的作品,故收录在本卷中。而《一次战斗纪实》和《乡村婚礼筹备》则从汉斯—盖尔德•科赫所编费舍尔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卡夫卡全集》(12卷)第五卷《一次战斗纪实》和第六卷《中国长城建造时》译出。这个1994年版本,即所谓的“校勘本”和其他笔记本,以及散页篇什中原来的样子分十二卷加以刊印,所以其中一些作品,因未经编纂就和别的版本有所不同,于是,本书中《一次战斗纪实》和《乡村婚礼筹备》便分别有了A、B和A、B、C稿,这种形式在其他众多“卡夫卡小说集”或“小说选”中译本里,还是从未有过的,因此本书亦为目前我国最全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它对我们了解kafukaesque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探索卡夫卡创作思想的形成轨迹和脉络,是有极大帮助的。

卡夫卡的第一批作品(第一辑《观察》中的一些短篇)是一些简单的内心独白,作者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印象和感觉。从1912年的《判决》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和旺盛期。卡夫卡本人既没有完成,也没有编辑他的大部分作品。他的三大部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全都是未完成作品,由他的挚友马克思•布罗德编辑出版,只有那些生前发表的作品才是他所完成的惟一达到正常故事篇幅的叙述文字。

不少评论家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可称之为“由隐喻伪装起来的精神自传”,这是不无道理的。在1914年8月6日的日记中,卡夫卡特别提到这一点。他认为自己想表达“梦幻式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已经阻碍了他所有其他兴趣和才华,成为惟一能使他得到充分满足的品性。确实,卡夫卡作品的梦幻性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谜一样的暗示是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它们就像梦一样逼着人们去作出解释,但又不提供答案,而且绝不是梦的简单复制。若是孤立地看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任何一篇作品都会使读者困惑不解,但是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并考虑到他个人的状况,那么那些形象的性质和含义就清楚了。个别作品就会变成同一个主题——作者的内心自传——的各种变形,成为这个主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梯。

0000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卡夫卡成熟作品有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在他成熟后的第一阶段(1912—1914),主人公压制自己的内心真实,但真实却灾难性地爆发出来——谴责、判决并毁灭他,产生了卡夫卡最具戏剧性、最流行的关于罚与死的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判决》、《变形记》、《诉讼》以及部分《在流放地》,而《失踪者》则是“天真的”、“乌托邦”的相对物。第二阶段(1914—1917)从《在流放地》开始以及后来收集在《乡村医生》里的一些寓言式小故事,其中包括《在法的大门前》和《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在这个阶段,卡夫卡以超脱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自我与真实之间的那种荒谬脱节。最后的阶段也是卡夫卡最伟大和最深刻的阶段,它包括《饥饿艺术家》这个集子里的四篇小说,未完成的中篇小说《一条狗的研究》和《地洞》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城堡》。这个阶段的最重要的三部作品——《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和《城堡》充分展现了卡夫卡的“惩罚性幻想作品”的典型特征。

《判决》是卡夫卡在形式上趋于成熟的转折点和“突破口”,他视之为自己第一个惩罚性幻想作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试图与父亲抗争,战胜父亲,但终归失败,并因此受到骇人的惩罚。父亲的谴责证实了格奥尔格的全部意识是罪过和自欺的。这一谴责捣毁了他错误的自我估价。通过被捣毁的表层,这一谴责达到并暴露了格奥尔格隐藏起来的孩子般的自我。他急于服从并且执行了父亲判决的死刑,从而再度成为从前的他,内在的分裂消失了,和谐重又复归。

《变形记》中妹妹的判决和《判决》中父亲的判决是一致的,不过更加明确,它是全家和生命本身通过妹妹之口的判决。两个故事都以主人公表示真心同意去死而结束,两位主人公都通过死成为真正的儿子和真正的自己。

在《在流放地》中,卡夫卡把前面两篇惩罚性幻想作品中暗藏的思想系统化了。行刑机器在六个小时的肉体折磨和虐待后取得了对死的赞同,这正是家庭的判决在卡夫卡前面两个主人公身上产生的效果。父亲的判决和家庭的一致同意发展成了刑法制度,发明和使用行刑机器的老司令官成了《判决》、《变形记》中具体的父亲和《诉讼》及其后来作品中抽象的法和集团的无名权威之间的一个明显的中间环节。流放地是卡夫卡从经验的家庭扩展到后期作品所关注的社会、国家、人类这个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乡村医生》以召唤医生看病的夜半铃声开始,可是他的马却已经死于奔命,他无法出诊。在无可奈何中他无意识地走到已被忘却的猪圈前,放出了粗鄙的马夫和一队“非尘世的马”,还放任马夫占有了使女;和他口头上的抗议相反,医生实际上是把使女留给了马夫,作为马夫帮忙的代价。

粗鄙的马夫对小说主人公乡村医生起着决定命运的作用。医生从未留意这个使女,一旦她引起了他的欲望,马夫便跨出医生弃而不用的猪圈,企图占有她。所以,马夫其实是医生已被忘却的意识底层的盘踞者,他体现着医生的弃而不用的性欲。两幢房子形象地代表了医生生存方式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在他自我的房子里,他放弃了情欲满足的可能;在另一所房子,在病人的房子里,他献身艺术,对付人类先天的创伤。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在于他在哪一边也得不到满足。在家里,他把使女牺牲给使命;在目的地,他后悔付出的代价。医生的分裂状态和优柔寡断在其绝境中变成了纯形象。我们看到他在两幢房子之间无目的地来回奔波,这中间的距离已经变得无穷大,他又无法停留在任何一边。

《乡村医生》是一篇赋予了象征含义的、深层内心、幻化的产物,是一篇具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本篇是卡夫卡本人最珍惜的少数作品之一。

在第二阶段末期,卡夫卡以《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描绘的牢笼形象总结了一卷寓言集。《饥饿艺术家》是他最后一卷小说集的标题小说,其中牢笼的形象再次出现。这两个故事以两种大相径庭的方式处理牢笼的主题: 猿被捉住后不能忍受牢笼生活,它就放弃自我而变成别的什么;饥饿艺术家则正好相反,他自愿钻进牢笼,呆在那里,表现他的真正的自我。

饥饿艺术家想让人们承认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可是公众先是误解他,后来又怠慢他,不理会他。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小说,我们会谴责公众的麻木不仁、庸俗残酷。可是如果我们把《饥饿艺术家》理解成一个控诉公众的故事,那么卡夫卡的原文会证明我们是错的,因为饥饿艺术家在弥留之际公开告知世人,说他不值得受到赞赏,他只是个畸形人,找不到他可吃的食物,因此除了忍饥挨饿,别无他法——饥饿艺术家公开了自己的骗局。

动物主题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显然占有重要地位。很少有哪个作家像卡夫卡这样写了这么多的动物小说的: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是一只变成人的猴子做的,一个人在《变形记》里成了一只甲虫,《一条狗的研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地洞》以及大量的未完稿,都通过一种动物的生活提出了人的问题。

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的这只猿,不管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由于饮了杜松子酒变成了基督徒,并受到了主持仪式的神父的欢迎。照此说法,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皈依”了。

在《一条狗的研究》中,卡夫卡的这条狗能进行哲学思考,它研究狗社会的情况,并提出了种种看法,探索了“狗的规律”。卡夫卡在《一条狗的研究》里进入了一个动物的意识,以便试图抓住人类的“觉醒时刻”: 对最终目的产生巨大疑问的时刻。

艺术或思想的孤独及孤独的文化只会产生苦恼和无穷的焦虑: 《地洞》中的鼹鼠(或獾)在它的地洞里也有这种焦虑。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它一方面始终感到自己不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狂热地相信在危险的情况下它最后的避难所,即在地洞中央的土堡是牢不可破的——这就是我们还没有脱离的这种动物性。小说描绘了封闭的、合乎逻辑而又被限制的世界。它最初的灵感来自一封致米莱娜的信中所阐述的这个比喻:“总之,人在不断地重挖新的地道,人,这只老鼹鼠。”

由于标题中暗示的动物神话,《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如同《变形记》,从一开始就出现怪诞。这篇后期小说在手法上比《变形记》更为大胆,其故事哀而不怨,讲的是一个英勇、傲慢、又被刺痛了的人。约瑟芬把自己视为耗子似的百姓中独一无二的有艺术性的歌唱家。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向布拉格的萨伏伊咖啡馆,我们看到一个用伊地语演出的犹太人剧团,1910年至1911年间卡夫卡曾经被这样一个剧团吸引,观看了克卢格夫人和契西克夫人的演出。这种剧团的肃静的观众就是耗子似的听众。《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卡夫卡的大多数主人公都着迷于受难,约瑟芬却以艺术的名义顽强而有尊严地抵制温和而坚定的群众权威。

艺术上完美的“神话式故事”《中国长城建造时》、《猎人格拉胡斯》和《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也应该受到特别关注。

如果说巴别塔的建造表现了人类的反抗精神: 以自身的力量上天,与上帝匹敌,那么中国的长城则正好相反,是一道始终存在缺口的围墙,因为它是分段建造的。这些未完工的墙面是否定和怀疑在生活里打开的黑色缺口的形象,建造围墙将使人的生活自我封闭。

《猎人格拉胡斯》是一篇不寻常的作品,猎人在黑森林里杀了一头羚羊,他否认自己有犯罪的可能,于是只好埋怨船夫,说他的死亡船从来不曾驶往一个更美好的天地,所以他“老是奔走不停”,永远不能安定。这种永无休止的可怕的运动乃是个人对命运的反抗。难道卡夫卡不是也像猎人格拉胡斯一样,同样无法克服本人理智的永无休止的运动吗?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不属于“直接神话式”一类的故事,它和另外一大批故事相似,其中的神话采取了日常生活的形式,这种“非直接神话式”的故事允许有纯神话故事中所不可能有的尽情嘲讽。对球的描写详尽而细致,每个细节都同时符合它们物理的和人性的方面。故事以“间接自由格”叙述,也就是不从讲故事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故事中行动和经验的人出发,但同时又使用第三人称,这就形成了双重透视: 读者与布鲁姆费尔德合二为一,可同时又能客观地看待事情,这就好像读者同时以自己的和布鲁姆费尔德的眼光来看世界。这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在故事中貌似主角,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以各种方式统治着世界的习俗;一种无名的力量在拿我们做实验,布鲁姆费尔德本人就是这种实验的一部分。

说不尽的卡夫卡。对卡夫卡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与评论实在已经有很多很多,值得欣慰的是,在经过我国翻译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次推出的卡夫卡小说全集(《失踪者•诉讼》、《城堡》、《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终于完美地把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卡夫卡呈献在我国广大读者面前。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673+)
  • 字体合适(547+)
  • 强烈推荐(320+)
  • 赚了(390+)
  • 可以购买(489+)
  • 傻瓜式服务(154+)
  • txt(551+)
  • 还行吧(217+)
  • 小说多(669+)
  • 内容齐全(85+)
  • 在线转格式(312+)
  • 中评(261+)
  • 下载速度快(645+)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孔***旋: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焦***山:

    不错。。。。。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权***颜: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