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精美图片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530130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8
  • 页数:259
  • 价格:31.6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本书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本书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书籍目录:

1 犯罪防控

2 谁在犯罪

3 心理研究

4 危险人格

5 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

6 犯罪人格犯罪解析

7 缺陷人格犯罪解析

8 危险心结

9 意结类犯罪心理

10 知结类犯罪心理

11 情结类犯罪心理

12 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13 犯罪防控的策略

附1 本课题收集的大要案、个案情况一览表

附2—1 本课题的犯罪人员调查表

附2—2 犯罪人分类调查表

名词解释

后记


作者介绍:

李玫瑾,1958年生,祖籍上海。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执教。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家庭暴力研究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心结的发生也可称作心理发展停滞现象的发生。若形象地比喻:日子在一天天过去,但某人内心深处的某一页永远翻不过去。正是这种执著于挫折或固于失败的人才容易出现不择手段的弥补行为。许多犯罪行为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就在于导致其行为的原因不在眼前,其心理创作点不在眼前。因为,他内心存在着对这一刺激过敏的或痛苦的记忆与心结,这种刺激如同某人曾经被染过某病而对类似染病环境极为恐惧一样,使他在“对常人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的问题面前有着超出常人的过度敏感反应。因此,在这种危险心结的影响下有些人可出现怪异的行为表现,有的还可引起精神疾病,同时,还有些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甚至严重的犯罪行为。


第一种是匮乏性抚养,这类抚养方式导致的危险人格被称为犯罪人格。匮乏抚养主要指缺乏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缺乏情感的抚养。这种抚养有时几近不抚养,因此使尚未达到独立生存的人过早的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当弱小的生命不得不挣扎着自我生存时,他只能采用“不择手段”的方式。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恰恰与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方式非常接近。从幼年到成年,“不择手段”一旦成为习惯并形成相应的观念,这类人就会在一生中都以不择手段的方式生存,由此而与犯罪相伴、与监狱为伍。这种以自生自灭、不择手段方式长大的人事实上是在违法生存的方式中进行着基本社会化,并在这过程中形成其特有的人格特征。所以,他们的基本社会化就是一种犯罪化的过程。

第二种是溺爱性抚养,这类抚养方式导致的危险人格被称为缺陷人格。与前者相反,溺爱抚养,是指抚养中爱的过滥和无原则放纵式的抚养。这种放纵抚养使弱小且无知的孩子从小处于一种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当他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与人相处的性格和观念走入社会时,自然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外部的社会规则、无视道德甚至法律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他们仍惯于任性、自私的行为方式,结果是经常地侵犯别人的权益或公共利益而不能自我控制。


当他被抓捕后人们才得知,他入室杀害全家的目的仅为了得到一下性满足。他每次几分钟的快乐竟是以一家人的性命来换取,人们不禁要问这又是一个什么心理的犯罪人?


观念往往形成于父母的唠叨与言传身教之中。由于观念在人的生命早期大多在“观”的背景下形成,即在听、说、看的同时形成看法,因此,观念很容易进入人的潜意识层面,成为人格中深远的背景力量。弗洛伊德在论述“潜意识”概念时,曾将“观念”喻为内心的“检察官”。可见其对人自身行为倾向与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父母仅给予物质抚养但缺乏心理抚养,如缺乏给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缺乏有意识地让孩子明确所在社会的规范和行为规则,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是一非”问题上没有晓之以理,甚至父母自身在“是一非”问题面前所作出错误的选择等都会让身边的孩子在早年形成错误的观念。而这种观念若没有得到其他途径的及时纠正就会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人格中的一部分。


作者在解析各种较复杂的犯罪心理现象中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刻意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他内心很在意的内容,一个人特别渴望或在意的内容一定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匮乏的内容。从黄某回答提问的话语到他自己在家中门上写的字都展示出他内心特别在意、特别渴望的东西一一酷或很棒。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是一个不酷也不棒的人。


159页 疑问:案发时他已经48岁,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严重的犯罪行为,他已经有妻子,有自己深爱的儿女,有正常的生活轨迹,为何突然在某一天发狂而杀人?这一问题若不解释清楚,人们就难以理解他的犯罪心理。

解答:认识偏,源于现实刺激与难题。犯罪人定有他自己犯罪的理由,这一理由不管旁人能否理 是否可以接受,犯罪人有他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并在这种独特的心路历程中形成他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出现他特有的行为选择。有时,这种个人选择与现实刺激既有关又无关。因为即使面临同一刺激,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并非所有的人遇到不良刺激都会选择犯罪的方式。如前章分析的马某,他面临的刺激如果换作一位见多识广、风流成性的人就不会如此痛苦甚至去杀人。同样,我们没有某种经历的人也很难理解有过某些特殊经历者的心理感受。所以,研究犯罪心理、解析犯罪人的心理症结一定要研究他们的心路历程,研究他(她)曾有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并以此形成了什么样的生活观念,才能理解他 她 为何如此反应。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购买多(105+)
  • 赞(578+)
  • 内容完整(441+)
  • 不亏(673+)
  • 全格式(88+)
  • 无盗版(411+)

下载评价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马***偲: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苍***如: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邱***洋: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后***之: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权***颜: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薛***玉: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印***文: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