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残花落更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三月残花落更开 三月残花落更开精美图片](https://img3m4.ddimg.cn/79/11/23998174-1_h_6.jpg)
三月残花落更开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谱写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历程的青春之歌,一代天之骄子的共同记忆,即使梦想破灭、命运多舛,而理性的思索、善良的灵魂,终会点燃希望.
内容简介:
《三月残花落更开》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以赵翔为代表的一群大学生的经历。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经作者的艺术虚构,一代青年学生的经历写得十分真实感人。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这群学生人生历程的表面铺陈,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探索、挖掘了苦难中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们没有被苦难所磨灭的灵魂的高贵和善良。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龚翰熊,1938年生,原籍四川江津(今属重庆)。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现代西方文学思潮》《西方小说艺术》《欧洲小说史》(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西方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科学学术研究史丛书”之一)和《文学智慧——走近西方小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退休前曾任四川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四川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卷 1 那是1955年的9月中旬,赵翔背着、提着行李在长江北岸的江津火车站挤上火车。这是一次不平常的旅行,三天前他收到期待中的四川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现在他登上火车奔向大学生活,奔向未来。 看到黑压压的旅客早已把车厢挤得满满的,还有人站在过道里。他的目光四处搜寻一通,终于发现有个座位上只放了个小提包,没人坐。他走过去问坐在一旁的年轻人: “请问,这里有人坐吗?” 年轻人扭过头去看着窗外,不回答他,好像根本没有听到赵翔的话。但坐在对面的一个女孩却出声说: “没人。你坐吧。” 她的声音很甜美。赵翔转向她笑了笑,说声“谢谢”。坐在对面的年轻人满不高兴地瞪了女孩一眼,慢吞吞地把自己用来占着空位的小提包挪开,一脸的不情愿。等赵翔把行李放好后坐下来,才注意到那个温婉秀丽的少女约十六七岁,捧着一本展开的书,皮肤白净,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长长的睫毛下面闪着一对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睛;她打扮得很得体:乌亮的头发梳着小辫,裙子是黑色的,白底现绿色条纹的衬衣外罩着鹅黄色的薄毛衣,把她上身优美的曲线展示得恰到好处。 她用探询的眼光看了赵翔一眼,问:“到成都吗?” “是。”他感谢地点点头。 “上学吧?” “是的。” 女孩微笑着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低头继续看她的书。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火车站,不断有旅客上上下下,车厢里的情景在不断地变化。在资阳站,坐在他旁边的那个小伙子下车了,把座位空了出来。一个刚上车的年轻的农妇没有见到,还在四处找座位。她吃力地提着一大包东西,背上的背篼里还晃动着一个一两岁的小男孩。赵翔忙招呼她过来坐下,还帮着她卸下背篼,对面那个看书的女孩立即起身把小男孩从背篼里抱出来,还轻轻拍了拍他的小脸蛋。那个农妇忙接过孩子,连声称谢: “难为四川话,谢谢。叔叔孃孃四川话,阿姨。。他一身兮脏,把你们的衣服弄脏了。” 那个小男孩不哭也不笑,莫名其妙地转着小脑袋东看西瞧,脸蛋胖乎乎,红彤彤的,模样有趣极了。看书的女孩笑着从身边的小包里取出几颗糖,把其中的一颗剥去糖纸放到小男孩口边: “糖糖,要不要?”她逗弄着问他。小男孩高兴地叫着,似乎懂得她的话,张大了嘴把糖一口含到口里。女孩反被他逗笑了,她又摸了一下他的小脸蛋,把手里其余的糖递给他妈妈。 小男孩高兴得向她舞着自己的小手。 他妈妈不好意思地接过糖,动情地瞪了小男孩一眼。“就是好吃!又不会给孃孃道谢。” 她只坐了两站就在一个小站下了车,下车前又不住地向看书的女孩和赵翔道谢。 车刚开过龙潭寺,一些急性子的旅客就站起身收拾自己的行李,车厢里忙乱起来。对面的女孩也收起自己的书,把它放进随身的旅行袋。这时赵翔看到了书的封面,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这部小说赵翔读过两遍,熟悉它就像熟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卓娅和舒拉姐弟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作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这本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青年的案头书。等一样。又过了一会儿,车速越来越慢,火车缓缓开进了成都站,后喘了口大气停下了。站上灯火辉煌,旅客们纷纷往车门拥去。赵翔主动帮对面的女孩把行李从架上一一取下,然后再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这时站台上有一个四处观望的中年人已经发现她,向她举着自己的手。她忙着招呼,和走到车窗下的他说了几句话,然后从窗口把行李传递给他。赵翔对她轻声说了“再见”,也不知道她听见没有,就提上行李匆匆下车出站。 很快,他和后出站的那位姑娘各自淹没在旅客的洪流中…… 刚走出站口,一阵惬意的清凉就扑面而来,旅途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他兴奋地打量着四周。不知何故,他没在火车站出口处见到他期待的新生接待站、横招。踌躇了一会儿,他只好背上背包,提上旅行袋随着人流往前走,并透过橙色的灯光不住往四处搜寻,仍然没见到他想象中的四川大学迎接新生的校车。“也许,因为天色已晚。”他想。幸好,他事前已经向人打听过如何从成都火车站乘公共汽车去川大。大约花了四五十分钟,转了两次车,穿过行人渐少的市区,他终于到了锦江边上的川大校门。和他的想象完全不同,没有人进出,安静得不可思议,这令赵翔感到几分不安。校门口的灯光下站着几个面无表情的门卫,他们老远就用警惕的眼光盯着他了,好像他有什么地方可疑。他不知道自己哪里显得不对劲,但还是鼓足勇气走了过去;等他刚一走近,门卫中的一个就走过来盘问。看过他的录取通知书,又看看他随身的行李,那人变得和气了一些,还把他领进门,指着路前方右侧不远处一座闪着灯光的平房,说那是“蚕桑馆”,中文系新生接待站就设在那里。按惯例,他们本应在9月初入学报到,但因为学校正在开展肃反运动,新生入学报到的时间就相应推迟了。 走近一看,“蚕桑馆”是一座青砖青瓦的老式平房,室内室外都没有什么可以和“蚕桑”二字联系起来。“可能是旧名吧。”赵翔想。门口的路边停有三辆“架架车”,显然是搬运新生行李用的。他刚一出现在门口,就有人热情地迎了上来。 几盏冷色的日光灯下,接待站的人正在忙碌,一看他们的年龄举止就可认定他们是本系的老同学。几个新生在忙着办理报到手续,手续很简单,就是取出录取通知书,让接待人员和新生名单核对,填写一个内容不多的简表,也不用缴费什么的,赵翔很快就办理完了。这时,有个戴眼镜、长得胖胖的老同学一边走过来招呼他,一边帮着他把行李搁在门口的架架车上。几个在他之前已经办完报到手续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行李堆上车,站在一边等他。 “走吧,送你们去住的地方。”他说,话不多,但很友好。他把着车杠,几个互不相识的同学在两边簇拥着,穿过灯光昏暗的林荫道,绕过一大片似乎覆满荷叶的水池,把车拉向校园深处。 2 可能是处在肃反运动期间吧,校园里很少见人走动。有几次,他们看到有持手电筒的人在巡逻,他们不时照射、查看四周,连道路两边的树丛也不放过。同学们不安地把说话声放得很低,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压抑;后来,还是拉车的老同学的话让大家紧绷的心慢慢松弛过来。他自我介绍说他姓汪,叫汪海涛,是二年级的。他随意向新同学们介绍走过的地方,又说他们要去的地方叫新绿杨村,那是刚完工不久的教师宿舍区,教师还没入住。“本来,运动还没有结束,毕业班没离校,学生宿舍腾不出来,但你们入校不能再推迟了,学校只好把你们安排在那里暂住几周,等毕业生离校后再搬往学生宿舍。你们运气好,一入学就享受教师待遇,还是新房子。”他的话改变了先前的气氛,把大家逗笑了。他又谈起中文系的一些情况,后,颇为自豪地提到系里的一些名声远播的教授,说到他们,他更是谈笑风生。 “胡文端教授还好吗?”赵翔问。 汪海涛好像没有听到他的话。 赵翔又重复了一遍:“胡文端教授,教现代文学的……” “你认识他?”赵翔感觉到汪海涛异样的眼光落到自己脸上。 “还不认识。我几年前读过他写的一些诗,高二时又读到他新出版的评论集,很受启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 “哦……” “他就住在学校里吧?过些时候,我想去拜访他。” 他们正好走到了一盏路灯下,借着暗淡的灯光,赵翔看清了汪海涛惊诧不安的眼睛。 “哦……你……以后再说吧。” 汪海涛的暧昧、含糊,令赵翔困惑不解,他还想发问,但这时他们已经到了一片全是青砖砌成的宿舍区,汪海涛说这就是新绿杨村。他们到了一栋四层楼的楼下,见楼上多数房间都亮着灯,有歌声,还有二胡声、手风琴声。汪海涛放下架架车,轻轻喘了口气,说:“到了!你们住二楼二号。不是很方便,要睡地铺,暂时克服一下困难吧。那边就是男生宿舍。”他指着西面的一片灯光,“等运动结束以后,毕业生离校了,你们就可以搬过去。” 他领着同学们将他们的行李往楼上搬。二楼两个套间的门都正开着,右边的套间是二室加一个三四平方米大的小屋子,已住满了先到的同学。他们有的躺在地铺上看书,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拉手风琴,刚才听到的琴声就是从那里传出的。左边的套间是三室一小厅,有一间已住了两个人,另两间还空着。 “你们暂时住在这里,只要有空位就可以住,哪一间都行。”汪海涛指了指他左边的套间说。 他们一再谢谢汪海涛,各自把行李搬进屋。没有床也没有任何家具,得打开自己的被盖卷席地而卧,行李也只能靠墙堆放在地上,这又是赵翔和其他同学没有料到的。但大家并不介意,他们还处在入学的兴奋中,这些小事不会使他们不快。 赵翔把行李搬进已有两个同学入住的那间十来平方米的屋子,有个同学刚拿着一个面盆、一条湿毛巾走进来,另一个正蹲在地上整理行李。见他来了都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热情招呼他,还动手帮忙。蹲在地上的那个同学有一对男同学少有的大而明亮的眼睛,他向赵翔自我介绍说他叫李劲,是新都中学毕业的,下午刚入学;刚从盥洗间回来的那位叫伍昌华,年纪较大些,看来有二十好几了,上身还穿着半新旧的军装,他说他半年多前还在部队当文化教员。他的口音是北方话和川北方言的混合,有时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赵翔来自离重庆一百多里、长江南岸的江津。他从小就喜爱文学,母亲看到解放后一些作家批评家不断受到批判,反对他学文学,要他学理工科,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她后还是被他说服了。 三个年轻人很快就克服了初识的隔膜,热乎起来。赵翔发现李劲话不多,别人交谈时他总是静静地听着;而伍昌华则很健谈。当天晚上,他们从天南谈到海北,从自己谈到眼前这个川大,入睡时已不知是什么时候。 虽然前一天劳累了一整天,又很晚才入睡,第二天赵翔还是像往常一样天没大亮就醒来了。他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才悄悄起身,为了不弄出响声,脸也不洗就踮着脚轻轻下了楼。他要看看早上的校园。 他刚走下楼就迎上一股凉风,残存的一点睡意顿时被驱赶得无踪无影。启眼一望,东边暗灰色的天空边沿已经泛出了一片清冷的鱼肚白;道路两旁的路灯半明半暗,加上初秋淡淡的薄雾,四周的景象朦朦胧胧。此时的校园安静极了,他甚至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不一会,有几个人低声说着话从前面不远处走过,其中还有人不时用手电筒照射树丛、竹林、水沟、墙脚。他们走到了灯光下,赵翔看清楚他们都穿着这季节里御寒的风衣。他们一定和昨晚在路上见到的那些人一样,是巡夜的。看来整夜都有人在校园里巡逻。赵翔这才想起肃反运动还没结束。“有那么多暗藏的敌人?形势这么严重?如果他们见到我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在这里,会不会怀疑我图谋不轨?”他想。他犹豫起来,想折回楼上。但他终没有转身,仍站在原地浴着晨风。大约几分钟以后,他隐隐听到远处传来了跑步声,由远及近,他还慢慢听到了与脚步合着节拍的粗短、急促的呼吸声。那一定是早早起床锻炼的人。是两个人,跑步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清脆,是向他这个方向跑来的。“这么早就有人起床锻炼了。”他想。这使他又一次兴奋起来。他想起刚刚告别的中学生活,那时,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他总是在还没敲起床钟时就早早起床跑步;多数时候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有时也和别的同学在还没有人影的街道上跑,一跑就是几千米。他们的脚步声惊醒了睡眼蒙眬的街道,此时他在川大校园里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他们也这样换气,呼吸。这时,紧挨着,一前一后从北面跑来的两个人在他前面不远处拐了弯,再顺着新绿杨村前的林荫道向西面跑去,赵翔记得那正是昨晚汪海涛告诉他们的男生宿舍的方向。 他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杂乱的跑步声,不再是一两个人。赵翔仔细记住自己所在的新绿杨村周边的建筑,想了想昨晚汪海涛是如何领他们走到这里来的,干脆跨出单元门往前走。 这时,赵翔见到天边那片鱼肚色已经漫开了,不知不觉中这个世界加快明亮起来。没等多久,这鱼肚色又神奇地变成了柠檬色,再变成玫瑰色,似乎在它的后面有人点燃了一个火球。玫瑰色展开了,仿佛是谁把这样的色彩泼往天穹的一角,它慢慢往四周浸开去。它越来越辉煌、耀眼。那是朝霞!离它不远处,不久前还一片黑沉沉而现在似乎透着蔚蓝色的天幕上,他看见浮现出一些云团,有乳白色的,有橙黄色的,像一个个岛屿、一片片海滩散布在浩瀚无涯的海洋中。一些云团在悄悄地变化,有的慢慢消失了,另一些在互相靠近,连成了一个更大的“岛屿”。这时,靠近天边的云团已经被映得绯红。太阳,它不像在熊熊燃烧,而是如此安详地从护拥着它的朝霞里慢慢探出头来,没多久,人们就看到了它的整个面容。它是这样清澈明净。它使人联想到的不是一整天炙热的煎熬,而是温馨,置身在暖融融的空气之中的惬意。 他发现校园里有好些小树林。在柔和透明的晨晖中,它们也快活起来,树枝脱去了一夜的困倦,轻轻地舒展着自己的臂膀。鸟儿叽叽喳喳的悦耳的声音就是从它们那里传过来的。他还看到了树林下黑油油的沃土。这时,湿漉漉的,先前在夜色中沉寂无语的草地也开始显现出它的勃勃生机。他能看到一些草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叶片欢快地轻舞着。赵翔呼吸到的空气清新得像是从草原上吹过来的;有时,轻风拂过,他居然还能嗅到似有若无的、只有在田野中才能呼吸到的泥土和庄稼的诱人的气息,这使他更加心旷神怡。 他这时才发现,在各条林荫道上已经满是跑步的人。人群中还有不少姑娘,她们的脸都是红红的,不知道她们本来就是这样,还是因为运动,或者是玫瑰色的晨光特别关爱她们。赵翔几乎不由自主跟在一群人后面奔跑,他成了这朝气蓬勃的队伍中的一员。不几分钟,两幢庞大的建筑出现在林荫道的一侧,都是大屋顶的三层建筑,两幢楼之间还亮出一片宽敞的草坪。跑步的男同学们在这里纷纷放慢了脚步,停下了;有的走到草坪上做另外的活动,有的走进建筑物。这时,赵翔才意识到自己不是从他们暂住的新绿杨村前面,而是沿着另一条路,跑到了男生宿舍。“以后我们会住在这里吧!”他想。沿着宿舍旁的林荫道,赵翔又开始慢慢往前走,漫无目标地拐弯、向前……他看到了一个网球场,显然是新建不久的,已经有人在打网球,看样子是老师。他发现它居然紧邻自己昨晚报到的“蚕桑馆”,也就是说,他现在又到了离大校门不远的地方。他看到校门像昨晚一样戒备森严,门卫见他靠近,立刻向他摇手,示意他不能走过来。他只好折转身,沿着一段被法国梧桐掩映着的林荫道,没多久就见到了昨晚走过的荷花池。虽然这时节荷花早已凋谢,但它仍然被满池繁茂的荷叶装点得一片碧绿。他绕池漫步了一周,后在池边的一张石条椅上坐了下来。在不远处的另一张石条椅上有一个姑娘,她在读外语,不是英语,那一定是俄语吧,他想。他很快发现,整个荷花池四周的条椅上都有人在读外语。他觉得很奇妙:一边是还没结束的肃反运动,毕业生还不能离校,新入学的学生也不能外出,处处防范,戒备森严;一边是校园生活依旧如常——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赵翔难以想象,这两者是怎么协调起来的。大学生活似乎复杂得叫这个昨天的中学生难以理解。 薄薄的雾气早已消失,掩映在茫茫绿色里的几幢古典风格的大楼清晰地显露出它们庞大的身躯。大屋顶的四角向着蓝天微微翘起,而承载着它们的是坚实、厚重的底座,使这些建筑——图书馆、教学楼,显现出飞升与稳固的平衡。同样是古典风格,标示着“物理馆”“化学馆”字样的几座大楼也散布在这片小小水域的周围,在赵翔看来,它们超凡脱俗,象征着久远的传统和厚重的知识,面对它们,一种神圣感、敬畏感油然而生。 赵翔深深地吸着这清新醉人的空气,慢慢往回走,他整个身心都无比舒畅和振奋。他一时还无法想象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会有多少风,多少雨,但他相信,他们是朝霞,他们的未来是万里晴空;他们是棵棵小苗,而这里,正是培育他的沃土;即将开始的大学岁月一定会像这个玫瑰色的早晨。 卷 1 那是1955年的9月中旬,赵翔背着、提着行李在长江北岸的江津火车站挤上火车。这是一次不平常的旅行,三天前他收到期待中的四川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现在他登上火车奔向大学生活,奔向未来。 看到黑压压的旅客早已把车厢挤得满满的,还有人站在过道里。他的目光四处搜寻一通,终于发现有个座位上只放了个小提包,没人坐。他走过去问坐在一旁的年轻人: “请问,这里有人坐吗?” 年轻人扭过头去看着窗外,不回答他,好像根本没有听到赵翔的话。但坐在对面的一个女孩却出声说: “没人。你坐吧。” 她的声音很甜美。赵翔转向她笑了笑,说声“谢谢”。坐在对面的年轻人满不高兴地瞪了女孩一眼,慢吞吞地把自己用来占着空位的小提包挪开,一脸的不情愿。等赵翔把行李放好后坐下来,才注意到那个温婉秀丽的少女约十六七岁,捧着一本展开的书,皮肤白净,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长长的睫毛下面闪着一对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睛;她打扮得很得体:乌亮的头发梳着小辫,裙子是黑色的,白底现绿色条纹的衬衣外罩着鹅黄色的薄毛衣,把她上身优美的曲线展示得恰到好处。 她用探询的眼光看了赵翔一眼,问:“到成都吗?” “是。”他感谢地点点头。 “上学吧?” “是的。” 女孩微笑着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低头继续看她的书。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火车站,不断有旅客上上下下,车厢里的情景在不断地变化。在资阳站,坐在他旁边的那个小伙子下车了,把座位空了出来。一个刚上车的年轻的农妇没有见到,还在四处找座位。她吃力地提着一大包东西,背上的背篼里还晃动着一个一两岁的小男孩。赵翔忙招呼她过来坐下,还帮着她卸下背篼,对面那个看书的女孩立即起身把小男孩从背篼里抱出来,还轻轻拍了拍他的小脸蛋。那个农妇忙接过孩子,连声称谢: “难为四川话,谢谢。叔叔孃孃四川话,阿姨。。他一身兮脏,把你们的衣服弄脏了。” 那个小男孩不哭也不笑,莫名其妙地转着小脑袋东看西瞧,脸蛋胖乎乎,红彤彤的,模样有趣极了。看书的女孩笑着从身边的小包里取出几颗糖,把其中的一颗剥去糖纸放到小男孩口边: “糖糖,要不要?”她逗弄着问他。小男孩高兴地叫着,似乎懂得她的话,张大了嘴把糖一口含到口里。女孩反被他逗笑了,她又摸了一下他的小脸蛋,把手里其余的糖递给他妈妈。 小男孩高兴得向她舞着自己的小手。 他妈妈不好意思地接过糖,动情地瞪了小男孩一眼。“就是好吃!又不会给孃孃道谢。” 她只坐了两站就在一个小站下了车,下车前又不住地向看书的女孩和赵翔道谢。 车刚开过龙潭寺,一些急性子的旅客就站起身收拾自己的行李,车厢里忙乱起来。对面的女孩也收起自己的书,把它放进随身的旅行袋。这时赵翔看到了书的封面,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这部小说赵翔读过两遍,熟悉它就像熟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卓娅和舒拉姐弟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作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这本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青年的案头书。等一样。又过了一会儿,车速越来越慢,火车缓缓开进了成都站,后喘了口大气停下了。站上灯火辉煌,旅客们纷纷往车门拥去。赵翔主动帮对面的女孩把行李从架上一一取下,然后再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这时站台上有一个四处观望的中年人已经发现她,向她举着自己的手。她忙着招呼,和走到车窗下的他说了几句话,然后从窗口把行李传递给他。赵翔对她轻声说了“再见”,也不知道她听见没有,就提上行李匆匆下车出站。 很快,他和后出站的那位姑娘各自淹没在旅客的洪流中…… 刚走出站口,一阵惬意的清凉就扑面而来,旅途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他兴奋地打量着四周。不知何故,他没在火车站出口处见到他期待的新生接待站、横招。踌躇了一会儿,他只好背上背包,提上旅行袋随着人流往前走,并透过橙色的灯光不住往四处搜寻,仍然没见到他想象中的四川大学迎接新生的校车。“也许,因为天色已晚。”他想。幸好,他事前已经向人打听过如何从成都火车站乘公共汽车去川大。大约花了四五十分钟,转了两次车,穿过行人渐少的市区,他终于到了锦江边上的川大校门。和他的想象完全不同,没有人进出,安静得不可思议,这令赵翔感到几分不安。校门口的灯光下站着几个面无表情的门卫,他们老远就用警惕的眼光盯着他了,好像他有什么地方可疑。他不知道自己哪里显得不对劲,但还是鼓足勇气走了过去;等他刚一走近,门卫中的一个就走过来盘问。看过他的录取通知书,又看看他随身的行李,那人变得和气了一些,还把他领进门,指着路前方右侧不远处一座闪着灯光的平房,说那是“蚕桑馆”,中文系新生接待站就设在那里。按惯例,他们本应在9月初入学报到,但因为学校正在开展肃反运动,新生入学报到的时间就相应推迟了。 走近一看,“蚕桑馆”是一座青砖青瓦的老式平房,室内室外都没有什么可以和“蚕桑”二字联系起来。“可能是旧名吧。”赵翔想。门口的路边停有三辆“架架车”,显然是搬运新生行李用的。他刚一出现在门口,就有人热情地迎了上来。 几盏冷色的日光灯下,接待站的人正在忙碌,一看他们的年龄举止就可认定他们是本系的老同学。几个新生在忙着办理报到手续,手续很简单,就是取出录取通知书,让接待人员和新生名单核对,填写一个内容不多的简表,也不用缴费什么的,赵翔很快就办理完了。这时,有个戴眼镜、长得胖胖的老同学一边走过来招呼他,一边帮着他把行李搁在门口的架架车上。几个在他之前已经办完报到手续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行李堆上车,站在一边等他。 “走吧,送你们去住的地方。”他说,话不多,但很友好。他把着车杠,几个互不相识的同学在两边簇拥着,穿过灯光昏暗的林荫道,绕过一大片似乎覆满荷叶的水池,把车拉向校园深处。 2 可能是处在肃反运动期间吧,校园里很少见人走动。有几次,他们看到有持手电筒的人在巡逻,他们不时照射、查看四周,连道路两边的树丛也不放过。同学们不安地把说话声放得很低,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压抑;后来,还是拉车的老同学的话让大家紧绷的心慢慢松弛过来。他自我介绍说他姓汪,叫汪海涛,是二年级的。他随意向新同学们介绍走过的地方,又说他们要去的地方叫新绿杨村,那是刚完工不久的教师宿舍区,教师还没入住。“本来,运动还没有结束,毕业班没离校,学生宿舍腾不出来,但你们入校不能再推迟了,学校只好把你们安排在那里暂住几周,等毕业生离校后再搬往学生宿舍。你们运气好,一入学就享受教师待遇,还是新房子。”他的话改变了先前的气氛,把大家逗笑了。他又谈起中文系的一些情况,后,颇为自豪地提到系里的一些名声远播的教授,说到他们,他更是谈笑风生。 “胡文端教授还好吗?”赵翔问。 汪海涛好像没有听到他的话。 赵翔又重复了一遍:“胡文端教授,教现代文学的……” “你认识他?”赵翔感觉到汪海涛异样的眼光落到自己脸上。 “还不认识。我几年前读过他写的一些诗,高二时又读到他新出版的评论集,很受启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 “哦……” “他就住在学校里吧?过些时候,我想去拜访他。” 他们正好走到了一盏路灯下,借着暗淡的灯光,赵翔看清了汪海涛惊诧不安的眼睛。 “哦……你……以后再说吧。” 汪海涛的暧昧、含糊,令赵翔困惑不解,他还想发问,但这时他们已经到了一片全是青砖砌成的宿舍区,汪海涛说这就是新绿杨村。他们到了一栋四层楼的楼下,见楼上多数房间都亮着灯,有歌声,还有二胡声、手风琴声。汪海涛放下架架车,轻轻喘了口气,说:“到了!你们住二楼二号。不是很方便,要睡地铺,暂时克服一下困难吧。那边就是男生宿舍。”他指着西面的一片灯光,“等运动结束以后,毕业生离校了,你们就可以搬过去。” 他领着同学们将他们的行李往楼上搬。二楼两个套间的门都正开着,右边的套间是二室加一个三四平方米大的小屋子,已住满了先到的同学。他们有的躺在地铺上看书,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拉手风琴,刚才听到的琴声就是从那里传出的。左边的套间是三室一小厅,有一间已住了两个人,另两间还空着。 “你们暂时住在这里,只要有空位就可以住,哪一间都行。”汪海涛指了指他左边的套间说。 他们一再谢谢汪海涛,各自把行李搬进屋。没有床也没有任何家具,得打开自己的被盖卷席地而卧,行李也只能靠墙堆放在地上,这又是赵翔和其他同学没有料到的。但大家并不介意,他们还处在入学的兴奋中,这些小事不会使他们不快。 赵翔把行李搬进已有两个同学入住的那间十来平方米的屋子,有个同学刚拿着一个面盆、一条湿毛巾走进来,另一个正蹲在地上整理行李。见他来了都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热情招呼他,还动手帮忙。蹲在地上的那个同学有一对男同学少有的大而明亮的眼睛,他向赵翔自我介绍说他叫李劲,是新都中学毕业的,下午刚入学;刚从盥洗间回来的那位叫伍昌华,年纪较大些,看来有二十好几了,上身还穿着半新旧的军装,他说他半年多前还在部队当文化教员。他的口音是北方话和川北方言的混合,有时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赵翔来自离重庆一百多里、长江南岸的江津。他从小就喜爱文学,母亲看到解放后一些作家批评家不断受到批判,反对他学文学,要他学理工科,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她后还是被他说服了。 三个年轻人很快就克服了初识的隔膜,热乎起来。赵翔发现李劲话不多,别人交谈时他总是静静地听着;而伍昌华则很健谈。当天晚上,他们从天南谈到海北,从自己谈到眼前这个川大,入睡时已不知是什么时候。 虽然前一天劳累了一整天,又很晚才入睡,第二天赵翔还是像往常一样天没大亮就醒来了。他静静地躺了一会儿才悄悄起身,为了不弄出响声,脸也不洗就踮着脚轻轻下了楼。他要看看早上的校园。 他刚走下楼就迎上一股凉风,残存的一点睡意顿时被驱赶得无踪无影。启眼一望,东边暗灰色的天空边沿已经泛出了一片清冷的鱼肚白;道路两旁的路灯半明半暗,加上初秋淡淡的薄雾,四周的景象朦朦胧胧。此时的校园安静极了,他甚至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不一会,有几个人低声说着话从前面不远处走过,其中还有人不时用手电筒照射树丛、竹林、水沟、墙脚。他们走到了灯光下,赵翔看清楚他们都穿着这季节里御寒的风衣。他们一定和昨晚在路上见到的那些人一样,是巡夜的。看来整夜都有人在校园里巡逻。赵翔这才想起肃反运动还没结束。“有那么多暗藏的敌人?形势这么严重?如果他们见到我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在这里,会不会怀疑我图谋不轨?”他想。他犹豫起来,想折回楼上。但他终没有转身,仍站在原地浴着晨风。大约几分钟以后,他隐隐听到远处传来了跑步声,由远及近,他还慢慢听到了与脚步合着节拍的粗短、急促的呼吸声。那一定是早早起床锻炼的人。是两个人,跑步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清脆,是向他这个方向跑来的。“这么早就有人起床锻炼了。”他想。这使他又一次兴奋起来。他想起刚刚告别的中学生活,那时,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他总是在还没敲起床钟时就早早起床跑步;多数时候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有时也和别的同学在还没有人影的街道上跑,一跑就是几千米。他们的脚步声惊醒了睡眼蒙眬的街道,此时他在川大校园里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他们也这样换气,呼吸。这时,紧挨着,一前一后从北面跑来的两个人在他前面不远处拐了弯,再顺着新绿杨村前的林荫道向西面跑去,赵翔记得那正是昨晚汪海涛告诉他们的男生宿舍的方向。 他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杂乱的跑步声,不再是一两个人。赵翔仔细记住自己所在的新绿杨村周边的建筑,想了想昨晚汪海涛是如何领他们走到这里来的,干脆跨出单元门往前走。 这时,赵翔见到天边那片鱼肚色已经漫开了,不知不觉中这个世界加快明亮起来。没等多久,这鱼肚色又神奇地变成了柠檬色,再变成玫瑰色,似乎在它的后面有人点燃了一个火球。玫瑰色展开了,仿佛是谁把这样的色彩泼往天穹的一角,它慢慢往四周浸开去。它越来越辉煌、耀眼。那是朝霞!离它不远处,不久前还一片黑沉沉而现在似乎透着蔚蓝色的天幕上,他看见浮现出一些云团,有乳白色的,有橙黄色的,像一个个岛屿、一片片海滩散布在浩瀚无涯的海洋中。一些云团在悄悄地变化,有的慢慢消失了,另一些在互相靠近,连成了一个更大的“岛屿”。这时,靠近天边的云团已经被映得绯红。太阳,它不像在熊熊燃烧,而是如此安详地从护拥着它的朝霞里慢慢探出头来,没多久,人们就看到了它的整个面容。它是这样清澈明净。它使人联想到的不是一整天炙热的煎熬,而是温馨,置身在暖融融的空气之中的惬意。 他发现校园里有好些小树林。在柔和透明的晨晖中,它们也快活起来,树枝脱去了一夜的困倦,轻轻地舒展着自己的臂膀。鸟儿叽叽喳喳的悦耳的声音就是从它们那里传过来的。他还看到了树林下黑油油的沃土。这时,湿漉漉的,先前在夜色中沉寂无语的草地也开始显现出它的勃勃生机。他能看到一些草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叶片欢快地轻舞着。赵翔呼吸到的空气清新得像是从草原上吹过来的;有时,轻风拂过,他居然还能嗅到似有若无的、只有在田野中才能呼吸到的泥土和庄稼的诱人的气息,这使他更加心旷神怡。 他这时才发现,在各条林荫道上已经满是跑步的人。人群中还有不少姑娘,她们的脸都是红红的,不知道她们本来就是这样,还是因为运动,或者是玫瑰色的晨光特别关爱她们。赵翔几乎不由自主跟在一群人后面奔跑,他成了这朝气蓬勃的队伍中的一员。不几分钟,两幢庞大的建筑出现在林荫道的一侧,都是大屋顶的三层建筑,两幢楼之间还亮出一片宽敞的草坪。跑步的男同学们在这里纷纷放慢了脚步,停下了;有的走到草坪上做另外的活动,有的走进建筑物。这时,赵翔才意识到自己不是从他们暂住的新绿杨村前面,而是沿着另一条路,跑到了男生宿舍。“以后我们会住在这里吧!”他想。沿着宿舍旁的林荫道,赵翔又开始慢慢往前走,漫无目标地拐弯、向前……他看到了一个网球场,显然是新建不久的,已经有人在打网球,看样子是老师。他发现它居然紧邻自己昨晚报到的“蚕桑馆”,也就是说,他现在又到了离大校门不远的地方。他看到校门像昨晚一样戒备森严,门卫见他靠近,立刻向他摇手,示意他不能走过来。他只好折转身,沿着一段被法国梧桐掩映着的林荫道,没多久就见到了昨晚走过的荷花池。虽然这时节荷花早已凋谢,但它仍然被满池繁茂的荷叶装点得一片碧绿。他绕池漫步了一周,后在池边的一张石条椅上坐了下来。在不远处的另一张石条椅上有一个姑娘,她在读外语,不是英语,那一定是俄语吧,他想。他很快发现,整个荷花池四周的条椅上都有人在读外语。他觉得很奇妙:一边是还没结束的肃反运动,毕业生还不能离校,新入学的学生也不能外出,处处防范,戒备森严;一边是校园生活依旧如常——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赵翔难以想象,这两者是怎么协调起来的。大学生活似乎复杂得叫这个昨天的中学生难以理解。 薄薄的雾气早已消失,掩映在茫茫绿色里的几幢古典风格的大楼清晰地显露出它们庞大的身躯。大屋顶的四角向着蓝天微微翘起,而承载着它们的是坚实、厚重的底座,使这些建筑——图书馆、教学楼,显现出飞升与稳固的平衡。同样是古典风格,标示着“物理馆”“化学馆”字样的几座大楼也散布在这片小小水域的周围,在赵翔看来,它们超凡脱俗,象征着久远的传统和厚重的知识,面对它们,一种神圣感、敬畏感油然而生。 赵翔深深地吸着这清新醉人的空气,慢慢往回走,他整个身心都无比舒畅和振奋。他一时还无法想象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会有多少风,多少雨,但他相信,他们是朝霞,他们的未来是万里晴空;他们是棵棵小苗,而这里,正是培育他的沃土;即将开始的大学岁月一定会像这个玫瑰色的早晨。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三月残花落更开》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以赵翔为代表的一群大学生的经历。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经作者的艺术虚构,一代青年学生的经历写得十分真实感人。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这群学生人生历程的表面铺陈,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探索、挖掘了苦难中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们没有被苦难所磨灭的灵魂的高贵和善良。
书摘插图
前言
序一 一代人的心灵史 胡德培 1955-2015,一个甲子,整整60年了。 60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在每个人生活的岁月里却常常有这样那样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值得深深思索和记取的东西。 我们这辈人,是与人民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从山南海北汇聚到一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中央的各部门到基层的各个角落,经历了社会的风雨和时代的波涛??种种撕心裂肺、牵肠挂肚,叫人永生难忘、震撼魂魄的情事,认真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 龚翰熊是我在四川大学求学时的同班同学。他的睿智机敏而又勤奋踏实是我一直所钦佩的。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担任了中文系系主任。当年的同学们虽知道他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多有建树,在教师、学生中口碑甚佳,但我们从未听说他有写长篇小说的打算,因此,当我知道他已经完成了《三月残花落更开》的初稿时,很感意外。他后来解释说,这事起因于《那年那月》的酝酿和编辑。那本书是我们年级的同学们各自对当年大学生活和毕业后坎坷经历的书写,“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群落命运的民间记忆”。龚翰熊是该书的编委之一,在阅读同学们的来稿时,许多同学的命运一下子把多年沉睡在他心底的记忆、感受唤醒了。他说:“我似乎重新进入了那历史的语境,往事竟是如此清晰!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友谊,好像从来没有逝去,此时仍与我同在。许多人物,许多眼睛,许多对话,许多情景,许多细节,许多激动??纷纷从已逝岁月里闪现出来,我脑子里活跃着各式各样我熟悉的形象,活跃着我们的、他们的动人的故事??我听到了昨天的我的激动的声音。我不得安宁。”我们这代知识分子数十年来跌宕起伏、兴衰荣辱、苦辣酸甜的种种经历和遭际使他难以自抑,写作的强烈的冲动像突发的山洪淹没了他。他决定要写一部小说,“一部极其真实的小说,一部描写我们这一代人的小说,一部关于苦难和善良、希望和失望的小说,一部关于困惑和澄明的小说??”他急不可待地在键盘上敲打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文思萌动,在众多同学、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经历十余年的艰苦构思、写作和一次次的修改,他终于完成了《三月残花落更开》这部艰辛之作。真是可喜可贺啊! 当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而作者却对这种世态“熟视无睹”。他是抱着极其严肃的态度创作这部小说的。就《三月残花落更开》的题材而论,他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再现”那时的大学生活与社会图景,他还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敲定各种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细节;为了营造浓郁历史气氛,甚至连当年流行的服饰、歌曲也不苟且。他对小说的故事、结构、语言更是仔细推敲。尤为重要的是,小说的创作过程既是作者对自己这一代人生命历程的回忆,更是对它深沉的追问,因而在故事描述之中又常常见到深邃的哲理思考。小说不回避苦难,展现了严酷的真实,主人公和他的一些同学(如蒋时雨,顺便指出,这个人物有真实的原型)的遭遇令人唏嘘。小说第三卷中,赵翔和分别近二十年、专程来看望他的挚友李劲倾诉衷肠,他们的交谈想必会让读者也陷入沉思。但小说的基调并不低沉。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作者又往往让人们看到感人肺腑的善良。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它既沉重又展示了希望,预示了男女主人公命运的新的转折。 时间的大跨度、历史的大概括,是《三月残花落更开》的另一特色,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春、夏、秋、冬”是人物的命运变迁的“语境”,让小说具有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小说前两卷的画面集中在校园里,开始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既有1955年的风云,也有大学校园的朝气蓬勃、满园春色;年轻的大学生们一个个豪情满怀,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欢快,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在1956年和煦的阳光之后,风云突变,“大鸣大放”、反右运动继之而来,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命运由此被无情地改写。校园中的云淡风轻和疾风暴雨,可说是彼时中国社会的缩影,也可说是“大历史”的一个角落。小说还让情景延伸到校园以外,通过主人公短暂的经历和他们敏锐的眼睛,“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的形形色色也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后一卷转换了场景,画面更为广阔,在短暂的平缓的语调之后,作者浓墨重彩地抒写了男女主人公在“文革”浩劫中的遭遇,抒写了与他们的故事融为一体的恶与善。接二连三的不幸让他们身心满是伤痛。赵翔与李劲重逢时,他们有那么多止不住的回忆,有那么多急迫的诉说,有那么多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正如赵翔所说,他们从温顺的一代成长为思索的一代。我认为这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不妨说,《三月残花落更开》是一代人的心灵史,是他们的心灵纪念碑。 由于种种原因,直面那段历史的文学作品不多,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成功之作似乎更少;正因如此,我认为作者以“十年”“磨”就的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大学教授写自身这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也许还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作为龚翰熊的同学,阅读时它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我的兴奋和喜悦。 对于我们这代人,也许历史的负累太过沉重,而对今日的大好时光又太过珍重,因此,运笔时的轻与重、浓与淡以至于爱与恨等等,分寸的拿捏颇费踌躇,深浅的把握反复思量,以至于涂涂抹抹,增删修饰,谨慎落墨,时时仍然很难定夺。《三月残花落更开》在这方面做得如何,还是让读者来回答吧! 我早就读过翰熊兄的《三月残花落更开》的未定稿,深爱之,也曾深思之。但当翰熊兄嘱托我写这篇序时,我亦陷入了我们这辈人惯常的那种踌躇之中,以至于写成了今日这样一篇序来,以供大家批评指正吧。 2015年9-10月病中 注:胡德培先生是资深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新文学史料》副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当代》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退休后被聘为人民文学出版社 “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李自成〉艺术谈》《〈李自成〉人物谈》《艺术规律探微》《艺术规律探微》(续集)《瞩望星河——近二十年中国长篇小说艺术》《文学缘——近半个世纪我所接触的作家》《文学编辑体验》和《胡德培散文》等著作。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一星好评(551+)
- txt(366+)
- 内涵好书(334+)
- 可以购买(163+)
- 速度快(205+)
- 收费(79+)
- 实惠(226+)
- 赚了(252+)
下载评价
- 网友 菱***兰: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康***溪:
强烈推荐!!!
- 网友 谭***然: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家***丝:
好6666666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苍***如: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国***舒: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喜欢"三月残花落更开"的人也看了
新编煎烤卤酱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穷通宝鉴上中下册 全3册大成国学文白对照足本全译 图解麻衣神相罗经透解河洛理数奇门遁甲详解植物风水择日精粹风水玄学占卜书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莱奥纳多·达·芬奇(2级适合初2初3)(英汉对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国际金融(第三版)——工商管理硕士(MBA)系列教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疯了桂宝 萌本26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初高中衔接(化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200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经纶学典教材解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海外直订Petals 花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周恩来卫士回忆录(视频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EPLAN Electric P8 2022 电气设计完全实例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数据库Foxpro管理系统及应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煤炭气化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苏州老街志 柯继承 等编纂,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 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预售】【翰德图书】 走进自然,爱上北欧建筑:30个旅游&神游的疗愈景点,享受自然+设计相伴的生活温度 港台图书籍台版正版 建筑师/作品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中公版2013深圳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行政执法素质测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关务基础知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乌龙院大长篇(活宝传奇17)【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面向任务的体系效能评估 燕雪峰[等]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9787121401022 燕雪峰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 9787121401022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7分